異位發酵床實現規模化養豬污染零排放
在出重拳打擊存在污染問題的畜禽養殖場的同時,積極倒逼、引導保留和新建養殖場進行改造、提檔,全縣推廣一種具有顛覆性的生豬綠色養殖發展新模式, 非接觸式 生物發酵零排放養殖新技術,取得了較好的成效. 應用該技術使養豬場不再有臟、亂、臭問題,徹底顛覆了傳統模式 低小散、臟亂差 的形象,打造出 高大上、綠富美 的產業發展新形象 13210493833 馬經理(微信同號)
異位發酵床綜合治污技術,是針對原位發酵床而改進探索的自主創新成果,它允許農民按照傳統方式養豬,無需改造或拆建豬場,只在豬場地勢較低處建設發酵槽,將糞污均勻噴灑在發酵床上,通過微生物發酵來降解污染物,實現污染零排放,又獲得生物有機肥。
豬舍糞污從管道流入集污池,經切割泵與攪拌機切割攪拌,確保糞污不分層,通過自動噴淋裝置,將糞污均勻噴灑在墊料上。接下去,糞污將被治污微生物菌群進行生物降解處理。在降解處理過程中,自動翻拋機還會對發酵床進行翻耙,促進豬糞尿與墊料充分混合,終使豬糞污轉化成生物有機肥,從而實現污染物的資源化利用。
“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較,異位發酵床綜合治污技術實現養豬無污染、無排放、無臭氣的零排放清潔生產,真正實現生態環保養豬。”寧德百惠農業公司董事長黃榮輝說,異位發酵床實現污染的源頭控制,有望催生養豬治污的新變革。
在養豬場,有著多年養豬從業經驗的黃允平給記者算了治污成本賬:在采用新技術前,為了治污,他前后投入300多萬元,但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;而如今的新養豬場,他一次性投入180萬元,建成1800平方米的異位發酵床,日處理5000頭生豬產生的30余噸污染物。前者雖然是陸陸續續投入,但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,關鍵治污還沒有成效;而后者一次性支出較多,比較“肉痛”,但未來的支出主要在于墊料的更換,成本較小。
不僅如此,新技術還能變廢為寶。“發酵床內的墊料產生的有機質含量可達35%以上,可加工成高端有機肥,用于替代食用菌栽培料種植食用菌,還可用于作物生產。”省農科院院長劉波表示,經微生物和大床發酵,原來的污染源變廢為寶,經濟效益甚至超過豬肉的價值。他說,養豬業是巨大的污染源,也是巨大的有機肥料庫。以治理4萬頭豬場污染為例,需投資200萬元建設有機肥廠,每噸有機肥成本大約450元至600元,8到9年就可以回收投資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