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56-M02AS
1756-M03SE
1756-M08SE
1756-M08SEG
1756-M16SE
1756-OA16
1756-OA16I
無人化、規模化生產對加工設備提出了高速度、高精度、高效率的要求,
交流伺服系統具有高響應、免維護(無碳刷、換向器等磨損元部件)、高可靠性等特點,
正好適應了這一需求。
例如,日本FANUC公司、三菱電機公司、安川電機公司、德國Siemens公司、
AEG公司、力士樂Indramat公司、美國A.B公司、GE公司等
均先后在1984年前后將交流伺服系統付諸實用。
國內的交流伺服驅動技術起步較晚,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有產品問世。
如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華騰公司的ACS系列、揚州5308廠引進Siemens公司的610系列,
這些產品采用大功率晶體管模塊(GTR),屬于模擬伺服,但從技術上填補了國內空白。
進入20世紀s"年代,微電子制造工藝的日臻完善,使得DSP運算速度呈幾何數上升,
達到了伺服環路高速實時控制的要求,
一些運動控制芯片制造商還將電機控制所必需的外圍電路(如A/D轉換器、
位置/速度檢測倍頻計數器、PWM發生器等)與DSP內核集成于一體,
使得伺服控制回路采樣時間達到100µs以內,
由單一芯片實現自動加、減速控制,
電子齒輪同步控制,位置、速度、電流三環的數字化補償控制。
一些新的控制算法如速度前饋、加速度前饋、低通濾波、凹陷濾波等得以實現。
另一方面,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,
使得伺服系統主電路功率元件的開關頻率由2~5kHz提升到15~20kHz,
IGBT(絕緣柵門雙極性晶體管)及IPM(智能型功率模塊)均是這一時代的產物,
從而提高了系統的平穩性,降低了系統的噪音。
以上兩個方面不僅是交流伺服實現數字化的基礎,而且使得交流伺服趨于小型化,
2012年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伺服系統生產廠家基本上
均能夠提供全數字交流伺服系統或者可以與自己的CNC系統相配套,
如日本FANUC公司、三菱電機公司、安川電機公司、松下公司、山洋電機公司、
德國Siemens公司、力士樂Indramat公司、Lenze公司、美國A.B公司、
Kollmorgen公司、Relliance公司、Baldor公司、PacificScientific公司等。
1796-PV600CMP6
1796-PV600CMP7
1796-PV600CMP8
1796-SLCIO1
1796-SLCIO2
1796-SLCIO3
1796-SLCIO4
1796-SLCIO5
1796-SLCIO6
1796-SLCIO7
1796-SLCIO8
1796-U30001
1796-U30002
1796-U30003
1796-U30004
1796-U30005
1796-U30006
1796-U30007
1796-U30008
1796-U3000D1
1796-U3000D2
1796-U3000D3
1796-U3000D4
1796-U3000D5
1796-U3000D6
1796-U3000D7
1796-U3000D8
1796-U5000D1
1796-U5000D2
1796-U5000D3
1796-U5000D4
1796-U5000D5
1796-U5000D6
1796-U5000D7
1796-U5000D8